导语
2025年4月1日起,厦门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2265元/月,成为福建省内最高档。然而,这一政策利好背后,普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成本的矛盾仍引发热议。
一、最低工资上调:政策保障与现实的割裂
根据福建省最新调整方案,厦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030元提升至2265元,非全日制小时工资同步涨至23.5元。政府强调,此举旨在保障基础劳动者在物价上涨背景下的基本生活需求,如餐饮服务员、快递员等群体将直接受益。
然而,政策落地后,部分市民反映“实际获得感有限”。最低工资标准并不包含加班费、特殊岗位津贴等,且需扣除社保和公积金个人缴费部分,劳动者到手收入仍显拮据。
二、普通岗位薪资低迷:年轻人“逃离”厦门的推手
尽管最低工资上调,厦门普通岗位薪资水平仍处低位。酒店行业从业者最高月薪仅4600元(不含福利),销售岗底薪普遍为2000-3000元。应届毕业生起薪集中在4000-5000元,技术岗略高,但涨幅有限。
一名酒店从业者表示:“两年工作经验,薪资封顶4600元,难以支撑生活开销。”类似案例促使部分年轻人转向杭州、深圳等薪资更高城市。
三、高生活成本加剧收入困境
厦门岛内单间月租普遍超800元,条件稍好的达1200元以上。以月薪5000元为例,扣除房租、伙食和交通费后,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。一位双职工家庭透露:“月租金近5000元,加上育儿和赡养老人,压力巨大。”
与此同时,厦门经济近年呈下行趋势,企业倒闭、裁员频发,就业市场竞争加剧,进一步压缩薪资增长空间。
四、专家呼吁:平衡政策与市场机制
业内人士指出,最低工资标准是“兜底性保障”,但解决薪资困境需多管齐下:优化产业结构、吸引高附加值企业入驻、提升劳动者技能以匹配高薪岗位。
结语
厦门最低工资上调体现了政策关怀,但“高消费低薪酬”的深层矛盾仍需系统性破局。如何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留住人才,成为厦门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