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的骤雨初歇,中山路老新华书店的砖墙上突然投射出45度倾斜的刺桐花影。这场名为“刺桐幻幕”的快闪,让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与全息投影的南音艺人隔空对望,游客的手机镜头里尽是惊艳的光影。策划人黄侨青说得真切:“我们要让老建筑成为沉浸式展演的画布。”这场仅持续三小时的活动,抖音话题点击量却突破千万,评论区里越南华侨晒出的“泉州古早味盲盒”更掀起跨国怀旧潮——原来,润饼皮和土笋冻早已随着侨胞的足迹成为异国的乡愁符号。
文化复兴的浪潮中,鲤城区政协的委员们正穿行于古厝巷弄。他们新设的“世遗守护者工作站”,把提案协商会开到了金鱼巷的咖啡厅里。某次关于电箱“隐身改造”的讨论中,设计师当场手绘出闽南红砖纹样的箱体方案,引得路过阿嫲连声夸“水”(闽南语:美)。这种“街头民主”的鲜活实践,恰是古城文脉延续的当代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