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继民法典之后,中国法治进程再迎里程碑——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于4月27日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。这部由总则、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、绿色低碳发展、法律责任和附则五编构成的“绿色宪章”,以1188条条文编织起覆盖天地江河的生态法网,既直面“油烟呛鼻”的民生痛点,又剑指“化学物质”“电磁辐射”等新型环境挑战,更在全球视野中锚定碳治理的东方方案。
在这部法典的立法逻辑中,“人”始终是核心坐标。总则编开宗明义将“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权益”写入首条,直指住宅楼下烧烤摊油烟扰民、干洗店挥发性有机物弥漫等“家门口的烦恼”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指出,法典草案系统整合了分散于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中的零散条款,将群众投诉量最高的油烟、噪声等顽疾治理上升为法定刚性约束。华侨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超特别提到,草案将实践中行之有效却尚未入法的治理经验“转正”,如对餐饮业态的选址规范,为基层执法者破解“开窗见油烟”的社区矛盾提供了尚方宝剑。
当科技发展与生态安全在21世纪激烈碰撞,法典展现出超前立法的智慧。污染防治编单设“其他污染防治”分编,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、电磁辐射、光污染等新兴领域纳入规制范畴。针对国务院《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》中划定的隐形杀手,法典要求建立化学物质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;而对5G基站密集布设带来的电磁辐射焦虑,草案创新提出设施分类管理机制,既护航数字基建浪潮,又守住公众“看不见的安全线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法典将“江河湖泊”“荒漠”两大生态系统首次纳入立法保护视野,突破传统“单一要素”治理思维,要求对长江黄河等母亲河实施水生态整体性修复,为荒漠化防治注入系统性法治动能。
在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命题上,法典给出中国式解法。生态保护编专章明确耕地“数量-质量-生态”三位一体保护制度,将东北黑土地保卫战的经验固化为法律盾牌;绿色低碳发展编则打破传统环境法框架,把清洁生产、循环经济等政策升格为法定义务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忠民特别注意到,草案将我国“双碳”承诺转化为国内法行动,不仅要求完善碳市场交易规则,更专条规定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治路径,使中国方案深度嵌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。
这部重达3.6公斤的法典草案,承载的不仅是文本的重量。当技术人员在青海湖畔用三维建模测算草场承载力,当深圳湾的红树林修复工程依循法典划定的生物廊道标准生长,当长三角某化工园区因新污染物清单调整产业布局——这些即将发生的场景,正在诠释“法典生命力在于实施”的深层逻辑。正如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吕忠梅所言:“我们编纂的不仅是一部法律,更是子孙后代打开美丽中国的一把钥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