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翔安欧厝一处建设工地悬挂的"封顶大吉"条幅格外醒目,标志着海洋三所翔安基地6号楼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。这栋建筑面积达269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,与上个月封顶的5号楼共同构成该基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的核心载体。项目自开工至今不足一年便实现关键节点突破,展现出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"翔安速度"。
在滨海东大道与洪钟大道交汇处,这片总用地11270平方米的科研基地正快速成型。作为概算投资1.7亿元的重点工程,未来将承担海洋生物资源保藏、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等关键职能。项目建成后不仅将完善海洋三所"基础研究-应用开发-产业孵化"的全链条创新体系,更将与周边产业形成协同效应,助力打造国家级海洋药物研发平台。施工现场负责人表示,通过优化施工组织、增加机械化作业比例等措施,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主体建设,为后续设备安装调试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与该项目遥相呼应的是,总投资5.5亿元的海洋创新产业园(一期)同样进展顺利。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3.4亿元,其中5号楼于8月16日封顶,预计9月底实现园区16栋建筑全面封顶。这个专业型海洋生物医药园区已吸引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,将重点培育海洋生物制剂、诊断试剂等细分领域。园区运营方透露,已有3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完成设备采购,正在进行洁净车间装修。
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厦门海洋高新区持续显现。作为2023年获批的省级重点园区,这片规划面积10.27平方公里的产业高地近期迎来重要突破——国内跨介质通信领军企业伟卓科技正式落户,投资5亿元建设研发生产基地。该项目将聚焦"深地+深水"探测技术研发,预计带动数十家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。与此同时,海洋高新区启动区二期项目已获市发改委批复,未来将重点引进海洋高端装备、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。
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当前园区35个在建项目均按计划推进,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,已对接20余家潜在入驻企业。随着海洋三所基地、创新产业园等科研平台陆续投用,配合浦滨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,厦门正逐步构建起"研发-中试-产业化"的海洋科技转化通道。业内人士分析,这种"科研机构+产业园+企业集群"的发展模式,有望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