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6日,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》实施情况报告。报告显示,厦门市已组建11个创新联合体,在柔性电子、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其中,由厦门盈趣科技牵头组建的元宇宙创新联合体,仅用一年时间便攻克工业元宇宙多项技术难题,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。
"传统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模式已难以适应技术迭代需求。"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技术总监王立伟表示。该联合体汇聚浙江大学等数十家高校院所力量,目前已实现多款应用场景落地。类似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厦门遍地开花——厦门国创中心联合39家单位组建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创新联合体,正集中攻关动力电池热失控等行业痛点;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的医疗联合体,则成功研发全球首款瓣膜介入手术机器人。
在厦门火炬高新区,厦门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平台的大屏实时滚动着38万条专利信息。市科技局成果转化处处长陈明介绍:"我们已建立包含6442件高价值专利的资源库,全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9.47件,居全省首位。"这些数字背后是厦门独创的"技术源头掘金"机制,通过创新联合体将实验室成果快速导入生产线。数据显示,在2024年厦门未来产业重大科技计划中,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牵头项目占比达22%,参与项目占比高达89%。
政策支持为创新注入强劲动力。2022年出台的《厦门市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》从项目申报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专项扶持。厦门市科技局局长张伟透露:"我们正在制定新一轮激励政策,重点支持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攻关。"这种"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"的模式成效显著: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40%,海辰储能成长为全市首家独角兽企业,18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"小巨人"企业数量领跑全省。
随着《厦门市科技创新条例》修订工作启动,这座城市正以创新联合体为支点,撬动"科技-产业-金融"良性循环。正如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所指出的,从"单兵突进"到"协同作战"的转变,正在为厦门高质量发展锻造新的创新引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