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6日,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》实施情况报告。数据显示,今年1-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.53万人,完成年度目标的57.92%,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2025届在厦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88.26%,其中选择留厦发展的毕业生比例攀升至36.38%,创下历史新高。
在厦门理工学院校园招聘会现场,机械工程专业应届生张伟刚刚与当地一家智能制造企业签约。"从‘书记市长送岗留才’活动到学校每周举办的专场招聘,我们这届毕业生真切感受到政府的就业服务力度。"张伟所说的正是厦门打造的"招聘矩阵"——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613场校招活动,同步设立"就业实践站"等服务平台,为毕业生提供从实习到创业的全链条服务。据统计,政策组合拳已累计为6234人次提供免费住宿,发放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13.22亿元。
农民工就业服务同样亮点纷呈。在湖里区劳务市场,来自甘肃的焊工马师傅通过"点对点"输转机制顺利入职某船舶制造企业。厦门建立的133个省外劳务输入基地,近两年发放"平安返厦"交通补助4850万元,惠及19.4万人次务工人员。与此同时,农业信贷担保基金已为101户农业主体提供1.5亿元贷款,助力乡村振兴与就业增收双赢。
针对特殊群体,厦门推出个性化就业解决方案。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上,某科技公司HR林经理表示:"政府不仅组织精准对接,还给予企业每人5000元的吸纳补贴。"数据显示,2023年以来全市发布"宝妈岗"近3万个、残疾人专属岗位1269个,通过186场专场招聘会帮助600余名退役军人(军属)上岗就业。
在兜底保障方面,"i就业"信息系统构建起智能化帮扶网络。思明区就业困难人员王阿姨通过系统推荐的"131"服务,不仅获得母婴护理技能培训,还成功签约家政公司。"社保补贴政策让企业更愿意录用我们这样的群体。"王阿姨说。目前该系统已助力2.85万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。
市人大常委会相关报告同时显示,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55万人,占技能劳动者半数以上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厦门将就业服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——从"送岗留才进校园"到"一村一法律顾问",从"农业信贷担保"到"技能竞赛培优",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就业促进体系正为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