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本地聚焦>正文

‌厦门曾厝垵文创村美食夜市升级 沙茶面姜母鸭带火滨海夜间经济

时间:2025-05-12作者:厦门新闻网阅读:36分类:本地聚焦

  在厦门这座充满文艺气息的海滨城市,曾厝垵文创村正以一场美食与文化的双重升级,悄然点亮滨海夜空的璀璨。作为厦门文旅融合的典范,这里不仅保留了渔村古厝的肌理,更通过特色美食夜市的改造,将“烟火气”与“文艺范”完美结合,成为夜间经济复苏浪潮中的一匹黑马。

  硬件软件双升级,打造沉浸式美食体验

  曾厝垵文创产业协会理事长宁军透露,近期改造聚焦于“硬件软件同步提升”,从街巷动线优化到智能导览系统引入,游客能更便捷地穿梭于五街十八巷之间,而文艺青年钟情的文创摊位与老字号美食档口,也通过统一设计焕发新颜。例如,拥湖宫戏台周边新增的灯光艺术装置,让姜母鸭的腾腾热气与光影交织,营造出“舌尖上的剧场”效果。这种改造并非单方面推进,而是通过“五共模式”实现——政府、商家、居民共谋方案,最终让圣妈宫等历史角落与现代化夜市和谐共存。

  沙茶面与姜母鸭:夜市里的味觉IP

  如果说曾厝垵的白天属于文艺小店,夜晚则被两大美食IP主宰。闽膳姜母鸭的灶台前总排起长队,砂锅里翻滚的鸭肉裹挟着老姜的辛香,肉质“鲜嫩到能吸饱酱汁的每一丝缝隙”;而四里沙茶面则以汤底浓稠如绸、配料豪横著称,一碗下肚,“海鲜的鲜甜与花生酱的醇厚在口腔里跳起华尔兹”。这些老味道之所以能持续吸客,离不开文创会的品牌升级策略——通过挖掘美食背后的渔村故事,设计主题明信片、限定包装等衍生品,让食客“带走的不只是味蕾记忆,还有文化符号”。

  从夜市到夜经济生态圈的跃迁

  曾厝垵的夜晚早已超越“吃饱喝足”的初级阶段。依托滨海街道的“夜间经济赋能计划”,这里形成了“夜游、夜演、夜购”的立体消费场景:游客可以边啃土笋冻边看街头艺人表演,或在文艺市集淘手作漆器;本地居民则习惯饭后散步至福海宫广场,参与自治“公议会”组织的闽南语歌谣夜。这种多元体验直接拉动消费——数据显示,改造后的夜市商户夜间营收平均增长40%,周末人流量堪比小型音乐节现场。

  自治公约与商家联盟:可持续繁荣的密码

  热闹背后,一套独特的治理机制功不可没。由文创会、业主协会等组成的“公议会”,不仅制定了《自治公约》规范摊位卫生与噪音,还牵头成立“美食商家联盟”,定期举办厨艺切磋活动。例如,去年沙茶面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创新配方,如今已成为多家店铺的隐藏菜单。这种“共管共评”模式,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,又让传统美食持续焕新,甚至吸引商务旅客将夜市考察列为行程必选项。

  夜幕下的曾厝垵,正用一锅姜母鸭的温度、一碗沙茶面的厚度,与一片滨海夜空的广度,书写着文旅复苏的鲜活样本。当游客举着手机云台记录炊烟袅袅时,他们捕捉的不仅是美食特写,更是一座城市如何让文化基因在夜市经济中生生不息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