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头条新闻>正文

19年招研收调剂生有哪些学校

时间:2025-09-28作者:厦门新闻网阅读:5分类:头条新闻

  随着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的陆续公布,一场牵动着数十万考生心弦的“第二战场”——研究生调剂工作,也在春寒料峭中悄然拉开帷幕。与往年相比,2019年的研究生调剂市场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,信息不对称、选择多元化以及时间窗口的紧迫性,共同构成了这一年调剂季的独特图景。对于广大未能如愿进入第一志愿复试线的考生而言,及时、准确地掌握有调剂需求的招生单位信息,并做出审慎而果断的决策,无疑是决定未来求学之路的关键一步。

  回顾2019年的研招形势,报名人数持续攀升,竞争激烈程度有增无减。这使得调剂不再是少数考生的备选项,而成为一大批分数处于特定区间考生的必然选择。从整体来看,发布调剂需求的院校和专业覆盖面极广,几乎涵盖了除极个别顶尖热门院校王牌专业外的绝大多数培养单位。这其中,既包括为了优化生源结构而吸收优质调剂生的一些知名高校,也有因地理位置、专业冷热等原因一志愿生源相对不足的院校,更有大量新兴学科、交叉学科专业点积极通过调剂渠道网罗人才。

  在理工科领域,调剂需求尤为显著。诸多地方重点高校的工学、理学门类下属专业,如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化学工程与技术、机械工程、生物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等,均释放出相当数量的调剂名额。例如,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大学、长春理工大学,其部分工学专业在当年均有调剂计划;中西部地区的西安理工大学、兰州交通大学、昆明理工大学等,也因其优势工科专业和科研实力,吸引了大量调剂考生的关注。此外,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,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、青岛科技大学、安徽工业大学等,其特色专业也常常是调剂的热门方向。

  经管文法类专业的调剂竞争同样激烈。虽然总体名额相对理工科较少,但需求依然存在。一些财经类院校,如天津财经大学、山西财经大学、新疆财经大学等,在其非核心优势专业或新设专业上,会提供调剂机会。师范类院校,如辽宁师范大学、江苏师范大学、四川师范大学等,其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等相关专业也常有调剂缺额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地理位置优越的综合性大学,即使整体声誉较高,但其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也可能因各种原因出现调剂需求,考生需要密切关注其研究生院发布的具体信息。

  与此同时,科研院所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,在调剂市场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。中国科学院的各个地方分院及下属研究所,例如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、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,以及一些部委所属的研究院所,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各研究院,因其深厚的科研积累和充足的科研经费,每年都会招收相当数量的调剂生,尤其青睐本科背景扎实、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考生。这类单位往往不为人所熟知,但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却极具吸引力。

  对于有志于深造的专业学位考生,调剂机会同样广泛存在。工程硕士、工商管理硕士(MBA)、公共管理硕士(MPA)、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点,在许多高校都存在调剂需求。特别是一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项目,由于招生计划单列,且考生报考时更为谨慎,往往在调剂阶段有较多名额释放。例如,国内多所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的非全日制MBA、MPA项目,在2019年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剂招生。

  在具体的调剂策略上,2019年的考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。首先,“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”的规范操作是唯一的官方渠道,任何所谓的“预调剂”、“私下承诺”都存在风险。考生需要依据系统开放后各招生单位发布的缺额信息,精准填报志愿。其次,信息搜集能力至关重要。除了关注目标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官网,一些权威的教育类网站、论坛在信息汇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考生需仔细甄别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。再者,主动出击显得尤为关键。在系统开放前,通过邮件、电话等方式与目标院校、目标院系的招生负责老师或心仪的导师取得联系,毛遂自荐,了解潜在的调剂可能性,已成为提高成功率的重要一环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2019年的调剂政策更加强调公平、透明。教育部明确要求招生单位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,要依据考生的初试成绩、学业水平等因素综合评价、择优遴选。这使得分数虽仍是重要依据,但考生的本科院校背景、科研竞赛经历、综合素质等在部分院校的调剂复试中也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权重。

  对于广大调剂考生而言,这段经历无疑是对心态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双重考验。在焦虑与期待中,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评估自身实力与调剂院校的匹配度,避免盲目追逐“名校”光环而错失良机。同时,也要做好多手准备,广泛撒网,重点培养,并时刻关注调剂系统的动态变化。

  总而言之,2019年的研究生调剂工作为众多考生提供了再次选择的机会。从东北到西南,从综合性大学到专业科研院所,从全日制学术学位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,调剂的大门向符合条件的人们敞开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信息战和心理战中,充分准备、积极应对、理性抉择的考生,更有可能抓住机遇,成功驶向理想的学术港湾,开启人生新的篇章。而这段波折的经历,本身也是对未来研究者毅力与智慧的一次提前淬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