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,金融行业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系统,其人才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金融专业究竟学什么?课程设置如何呼应时代需求?日前,记者走访多所高校,与师生、行业专家展开对话,试图揭开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神秘面纱。
在华东地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金融学院内,系主任王教授向记者介绍,现代金融学的课程设计早已超越传统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的“老三样”,形成了跨学科、重实践、与国际接轨的体系。“基础阶段的学生必须扎实修读《货币银行学》《国际金融》《证券投资分析》等核心课程,这些构成了理解金融市场的骨架。”他特别强调,《金融数学》与《计量经济学》已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必修硬核课程,“没有数理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,在现代金融领域将寸步难行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,各高校纷纷推出前沿课程。在北京某财经类高校,记者看到了包括《区块链金融》《人工智能在风控中的应用》《大数据金融》等课程大纲。正在实验室调试量化交易模型的大三学生李哲表示:“我们不仅要学Python和R语言,还要接触智能投顾、跨境支付系统实战项目,课程比想象中更‘烧脑’也更有趣。”
实践教学环节成为金融专业改革的重要方向。南方一所高校与当地证监局、商业银行共建的“金融仿真实验室”里,学生们正在模拟股指期货交易。带队教师告诉记者:“学生需在模拟环境中完成信贷审批、资产证券化设计、企业IPO路演等全流程操作,这类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已超20%。”
此外,随着ESG(环境、社会与治理)投资理念兴起,《绿色金融》《社会责任投资》等课程悄然出现在选修课列表中。修读过该课程的学生刘颖坦言:“原来金融不只是追求收益,更可以驱动社会正向变化,这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。”
针对跨境金融人才的需求,多所高校推出全英文授课的《国际结算》《跨境资本流动》等课程,并与海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项目。一位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表示:“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市场监管规则,课程中大量引入伦敦金融城、华尔街的真实案例,要求同步关注美联储政策变动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。”
相较于传统印象中金融专业偏重理论,当前课程设置明显向应用型倾斜。例如《金融科技产品设计》《风险管理实务》等课程直接由行业高管参与授课,部分学校还要求学生考取证券从业资格、特许金融分析师(CFA)等证书纳入学分认定体系。
课程改革的背后是金融业态的深刻变革。一位从事金融招聘十年的人力资源总监指出:“机构现在更青睐既懂金融底层逻辑,又掌握编程技能,还能理解碳中和政策的复合型人才。高校课程正在敏锐回应这些需求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金融伦理相关课程逐渐获得重视。《金融职业道德》《反洗钱法规》等课程被列入必修模块。有教授指出:“金融的本质是信用,必须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建立风险意识和法治观念。”
纵观全局,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已形成“理论基础+数理工具+科技应用+国际视野+实践能力”的五维框架。其演变轨迹清晰折射出中国金融业从传统业务向数字化、国际化、规范化的转型进程。正如一位学院院长所言:“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交易员或分析师,而是能驾驭未来金融变局的战略型人才。”
当被问及金融专业的学习建议时,多位学者一致强调:数学功底是基石,编程能力是翅膀,而对中国经济格局的深刻理解则是永不偏离的罗盘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领域,课程表每年都会有新变化,唯一不变的是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高要求——这或许正是金融专业始终保持高吸引力的奥秘所在。